劉肇寧:美國「掀桌子」怎麼辦?這三種應對措施對中企而言很關鍵

 自4月以來,美國政府的一系列操作令外界直呼「川普瘋了」。從4月2日發布「對等關稅」政策,到4月9日暫緩對部分國家的「對等關稅」政策;亦或是,一開始川普政府將對中國的「對等關稅」稅率從34%提高到125%,而到4月11日卻又「悄悄」宣布對智慧型手機和電腦等產品免除「對手機等關稅」。不得不說,川普如此出爾反爾,朝令夕改,令各國政府及企業頭痛無比。

對中國來說,川普的關稅政策無疑直接衝擊著年貿易額超6,000億美元的中美貿易基本盤。伴隨美國海關同步取消800美元"小額豁免"關稅政策,更是對佔據中國外貿"半壁江山"的跨境電商造成結構性震盪。

對中國外貿企業而言,這場關稅戰的影響和衝擊到底有多大?中國的轉口貿易有哪些新的突破口?出海企業該如何在這場變局中「活下去」? 「掀桌子」的川普又會對國際秩序帶來什麼樣的衝擊?

在此背景下,觀察者網路連線騫之和出海諮詢創辦人劉肇寧,聚焦美國關稅高壓下,中企的產業生存現狀,深度解析當前國際貿易變局中的危與機,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國際觀察與戰略視角。

【對話/觀察者網鄭樂歡】

高關稅背景下,中企如何「活下去」?

觀察者網:美國近期的關稅政策變化波動相當大,從社會面的反應來看,此次關稅風波對於中國的外貿出口,尤其是跨境電商的衝擊和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另一方面,美國透過原產地規則核查封鎖轉口貿易後,中國企業的轉口貿易策略受到比較大的遏制,儘管美國當前暫緩對部分國家的“對等關稅”,但轉口貿易仍然面臨比較大的挑戰。劉老師如何看待當前美國關稅政策對中國轉口貿易、外貿產業的影響?您認為企業的轉口貿易策略目前面臨哪些具體的挑戰?

劉肇寧:首先,針對中國的外貿產業,關稅影響的核心是成本結構變動。嚴格意義上講,關稅是由進口國消費者和出口國生產者共同承擔的,具體比例取決於需求彈性。在競爭激烈的美國市場中,中國出口商往往無法完全將關稅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導致利潤被壓縮。中國對美出口占中國整體出口的15%左右,其中勞動密集型企業利潤率本來就較薄,在高關稅壓力下可能被迫放棄美國市場。

我個人認為,對於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企業,現在應對關稅的壓力還是很大的,需要提前做好準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種是調整供應鏈佈局。以前很多做美國市場的企業會去墨西哥或東南亞設廠,例如去越南、馬來西亞或印尼,這樣就能享受這些國家對美國的低關稅待遇。自2018年川普政府首次發起對華貿易戰以來,確實有大量出口企業選擇透過在東南亞或墨西哥設廠,進行轉口貿易以規避新增關稅,特別是在紡織、電子產品、玩具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中更為明顯。

以電子產品為例,諸如手機、電腦、遊戲手把等消費性電子的出口企業,其主要出口市場通常為美國。然而,這些企業在產品進入海外市場前,還需承擔顯著的行銷成本,尤其是在流量競爭激烈的電商與社群平台上進行廣告投放與品牌建立。因此,在製造利潤本已有限的前提下,這類行銷支出進一步壓縮了企業的淨利空間,造成整體獲利能力相對較弱。考慮到中國和東南亞的關稅差異,去東南亞設廠是很合理的選擇。同樣道理,很多做家電、紡織的企業也轉到墨西哥去了。還有一點,很多做電子產品的投資商本身就有美國背景,所以這個產業主動往東南亞轉的意願更大。

第二種是供應鏈優化策略。一個貨品從出場到最後拿到消費者手中,除了單純的價格以外,還是有許多環節可以優化的。比如說我們讓我們的產品盡量品牌化與差異化。把產品往高附加價值、高技術含量的方向升級,開發獨特的產品功能或特性。當產品有獨特競爭力時,即使加了關稅,客戶可能仍然願意購買,因為找不到替代品。

例如我們看到很多中國企業原來做簡單的代工,現在開始研發自己的專利技術,打造自己的品牌,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設計感。這樣即使價格因為關稅上漲,消費者看中的是產品獨特的性能與設計,還是會選擇購買。這種策略對企業來說是長期的競爭力提升,不僅能應付關稅,也能增強國際市場競爭力。

另外,在海關報關這個階段,還是有一些可以做的技巧。除了我們都知道的「小額豁免政策」以外,企業還可透過優化HS編碼分類、利用自貿協定的原產地優惠、調整報關申報價值、申請預裁定以及靈活運用海外倉等方式,在合規前提下實現報稅策略優化。那些不合規的事情我就不說了,這個早晚肯定路都會被堵住。還有,要選好自己的服務商,服務商互相之間不捲彼此,提升服務品質也很重要。企業不能再為了降成本或完成任務去找一個沒有效果的行銷機構,而是認準可靠的流量來源管道,如利用網紅、名人,自己拍影片等等。

第三種當然就是直接去美國設廠,把供應鏈都搬到美國去。我前段時間遇到個做廚具的企業,他們做的鍋碗瓢盆裡有鋁成分,而美國對鋼鋁的關稅特別高。我們一般想到鋁,基本上都是工業用鋁,但在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說廚房用具這方面,其實企業也受到了影響。現在這家公司就在全美各地選址設廠,因為對他們來說不能放棄美國這個龐大的消費市場。類似這樣的企業確實仍然會考慮直接在美國生產。

而這些企業目前面臨的壓力,主要體現在:

一方面,美國的關稅政策變化極不穩定,預測難度很高。如果東南亞國家面臨30%以上的關稅,那麼在那邊設廠的成本優勢就會顯著減弱。即使是10%的關稅,也需要密切關注後續政策變化。川普政府的政策經常朝令夕改,這為企業的長期規劃帶來了極大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相對不太依賴美國的國家(如歐盟,巴西等),很可能在當前關稅暫停期結束後再次面臨關稅提高的威脅,這使得轉口貿易策略的長期有效性受到質疑。同時,那些嚴重依賴美國市場的國家(如東南亞等國)在與美國談判時可能處於弱勢地位,他們為了維護自身利益,甚至有可能會同意美國的要求,對來自中國的產品加徵額外關稅。這樣一來,不僅透過這些國家轉口到美國變得困難,甚至直接向這些國家出口也會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中國的勞動成本雖然比東南亞部分國家高或持平,但與美國相比仍具有顯著優勢。綜合考慮勞動成本、生產效率、供應鏈完整性和基礎設施等因素,即使加上高關稅,在中國生產的綜合成本效益仍可能優於美國本土生產。這意味著在當前情況下匆忙調整供應鏈佈局,尤其是將生產轉移到美國,可能會導致企業承擔不必要的高風險和沈沒成本。康藥本鋪 台灣康藥本鋪 康藥本鋪藥局 日本藤素 壯陽藥 春藥 持久液 增大丸 催情水  迷情藥 男性春藥 威而鋼 樂威壯 必利勁 必利吉 壯陽藥 持久液 春藥 增大丸 Kamaga 日本藤素 德國黑螞蟻 海狗丸 韓國奇力片 英國威馬 催情水 約會強暴藥  犀利士 

因此,除非企業在這波關稅衝擊前已經在美國佈局或投入了前期成本,否則現階段倉促決定轉移到美國設廠可能並非最優選擇。總的來說,無論是調整全球供應鏈結構,優化產品策略與關稅應對方案,或是推動在地化生產,企業都需要在高關稅環境下進行全面的策略評估,權衡各種選項的長短期影響,並制定兼具靈活性與韌性的應對策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omments on “劉肇寧:美國「掀桌子」怎麼辦?這三種應對措施對中企而言很關鍵”

Leave a Reply

Gravatar